昂德古浪創意視覺有限公司

OP:+886-2-27267255│CP:0919138206│統編:53312827│北市信義區福德街300巷39號4FFB:facebook.com/undergroundworkshop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艾未未‧缺席》Ai Weiwei absent

展期: 2011.10.29-2012.01.29
展場: 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一樓
週二至週日09: 30至17: 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 30。


國際演講會: 2011.10.29(六)14: 30-17: 30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
引言:高千惠/旅美藝評家、客座策展人
講題:「裸體公民」艾未未。主講:貝 嶺/美籍華裔作家
講題:艾未未的當代藝術。主講:馮博一/中國獨立策展人

艾未未(1957-),生於北京,詩人艾青之子,為當今備受國際藝壇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從觀念藝術、建築設計、物件裝置到社會評論以及實際的行動關懷,以多面向的藝術能量展現開放的思維格局。近年屢受歐美主要美術館邀請展出,如2007年卡塞爾文件展、2010年聖保羅雙年展、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及2010年甫受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委託製作,於該館的渦輪大廳展示巨型裝置〈葵花籽〉,深獲國際迴響。2011年10月英國權威藝術雜誌《Art Review》公佈〈Power 100〉國際當代藝術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艾未未位居首位,在該文介紹中提到艾未未的文字與作品影響力,已超越藝術,在當今社會中許多領域範疇中,具有促進驅動之力量。最重要的是他的行為表現鼓勵了當代藝術家,將創意想法發揮到更廣闊的方向。
《艾未未‧缺席》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出,是藝術家於華人地區首次策劃的大型個展,本次展覽定為《缺席》,他在展覽策畫過程中曾以文字表示:「在展覽當中,藝術家的在席是沒有必要的,展覽是依靠作品來完成的一次傳達,缺席對展覽本身是一個考驗。我覺得我們都是華人,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同時在今天的政治中,也有很多問題是互相重疊複合的,我不認為我的缺席會對展覽本身有任何影響,如果我的缺席對展覽有影響,那麼更說明如此的缺席是必要的。缺席本身也是我的藝術和我個人今天身份,我的文化處境的一部分,這個身份給予這個展覽以特殊的含義。」。當代藝術中,觀眾了解一位藝術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透過作品的展現,北美館期望透過展覽的呈現,傳遞艾未未在藝術觀念的多元表現,觀眾能藉由參觀作品的體驗,感受這位當今備受國際推崇之藝術家的啟發影響力。
《艾未未‧缺席》展出藝術家自1980年代至2011年等不同時期作品共21組件,包括15件以陶瓷、大理石、古木器、腳踏車等不同媒材之物件與裝置,2組影像創作〈失手〉與〈透視學─天安門〉,3組錄像影片〈長安街〉、〈北京:二環路〉與〈北京:三環路〉,以及一組共100張的攝影作品,其中75張為艾未未於1983-1993年旅居紐約東村時,生活中隨機拍攝的人事物地,以及1993年後在北京東村藝術社區時的攝影作品,艾未未的鏡頭底下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景像,以及許多現在各不同藝文領域傑出的藝術家的年輕影像,如陳凱歌、譚盾、姜文、馮小剛、謝德慶等人。
艾未未的創作表現,改變現成物品的使用功能以及邏輯思考,加以拆解、重新組織構造。因為改變而造成的衝突,發自觀者對於事物的認知盲點與角度,但在作品的呈現上,因為製作過程的細節考量而建立其可行性與合理性,使完成品成為一個不可置疑的新載體。如作品〈葡萄〉使用32張清朝板凳相互扣住所串成葡萄之形體;〈兩條腿在牆上的桌子〉、〈三條腿的桌子〉皆取材清朝傢具,破壞再拼裝成為似桌非桌的器材形狀,以牆面為支撐點,裝置為另類的雕塑物件;〈Through〉將拆解自舊廟宇的梁柱、桌子等建築架構,重新裝置成多變的抽象造型,產生與空間環境的對話可能性。
藝術家為此展創作的最新作品〈永久自行車〉,以1,200輛自行車構成,車款為中國大陸國產車代表-上海〈永久牌〉自行車,它是中國最早的單車製造商,且成功建立品牌標誌並制定大陸單車規格標準,曾經自行車遍布大街小巷,是人民對時代的集體回憶,繼熟悉又親切,然而隨者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街道的交通景象也隨之更迭。艾未未在2009年於日本森美術館之個展,曾拆解42輛同款自行車為媒材創作,這次在北美館的新作,將此觀念擴放到極大,在美術館內挑高10公尺的展廳中呈現,製造出層層疊疊的迷陣空間,猶如具傳輸動能的抽象造形,象徵著中國社會環境邁向變遷中的進行式。
另一件巨型裝置〈十二生肖〉青銅獸首,是艾未未受紐約市政府邀請創作的首件大型公共藝術案,2011年於紐約中央公園旁、廣場飯店前方的Pulitzer戶外雕塑噴泉展出,並巡迴至倫敦、洛杉磯等地。藝術家當初思考這件公共雕塑案,希望能製作一組讓不同層面或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解讀的作品,他以超出10倍左右的特大尺寸比例,複製圓明園海晏堂前噴泉的12生肖雕像,「12生肖」雖源自中國文化,但這一組動物生肖的樣貌,卻是在清乾隆間由歐洲傳教士郎世寧所設計。歷史的變遷,當初放置於圓明園的12獸首現今流散海外各地,甚而成為古物拍賣品,這其中包含多重且複雜的情感及歷史涵意,這件作品概念如同藝術家一直在處理虛實之間的真實性與其價值的課題,以及價值如何被現今政治與社會所理解或誤解。然作為雕塑本身,每座各高3.8公尺、寬1.5公尺、平均重約達450公斤的巨大造形,兼具質感與量感之氣勢,在引起普羅大眾共鳴的同時,也給予觀者莫大的視覺衝擊。

失手
影像輸出
200 x 190 cm x 3pcs, 1995
© Ai Weiwei
永久自行車
腳踏車1200輛
2630 x 353x957 cm , 2011
十二生肖 
青銅
150 x 130 x 380 cm, 2010
攝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 2011
艾未未簡介
艾未未(1957-)生於北京,是中國當代觀念藝術家、建築設計師,為詩人艾青與高瑛之子。在中小學期間,曾在新疆居住16年,之後返回北京就讀北京電影學院,並且曾在1979年參加大陸中國美術館牆外舉辦的「第一屆星星畫展」,可視為早期藝術創作背景之濫觴。1981年,艾未未前往美國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研習,隔年他在舊金山「亞洲基金會」舉辦首次個展。1993年艾未未返回中國定居北京,重新進入當時已經成形的當代藝術圈之中。他在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界,最引人注目的是和獨立策展人馮博一合作編輯藝術刊物《黑皮書》(1994)、《白皮書》(1995)、《灰皮書》(1999),記錄中國當代藝壇的創作動向。
1999年,他開始涉獵建築,進行建築設計工作,並設計自己的工作室和擔任藝術總監的藝術文件倉庫空間,後來也參與地産商、政府投資的景觀、建築設計專案。2003年,艾未未應成為瑞士築師赫爾佐格.德穆隆建築事務所的邀請,參與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設計藝術顧問,這段時間艾未未接受了很多和建築、文化有關的媒體採訪,獲得了相當多的關注與討論。
艾未未的藝術作品曾在歐美重要展出,包括:2000年上海雙年展期間策劃的富有爭議性的《不合作方式》展覽、2007年以《童話》(Fairytale)作品,參展卡塞爾文件展,2010年聖保羅雙年展、2010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及英國倫敦泰德美術館於渦輪大廳,展示巨型裝置藝術作品〈葵花籽〉。艾未未不斷應邀各國重要美術館與畫廊展出,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媒體報導,成為當代中國最具新聞話題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穿越時空絲路行特展

案名:
穿越時空絲路行特展

內容:
全展廣告與文宣設計
導冊與部分商品設計
開幕舞台與特效設計
主題週舞台設計

由於設計數量龐大,總計超過50個品項以上,故僅展示部分內容:
主視覺 VI
學習護照
舞台背板設計
商品-紅酒標


接駁公車
印章與徽章

插畫

插畫

插畫
插畫

姐妹淘心話公車稿設計

姐妹淘心話 公車稿設計
結案時間:9月
緯來綜合台週一到週五晚上10:00~11:00 姐妹淘心話!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緯來綜合台26頻道【我們一家訪問人】平面宣傳物設計

緯來綜合台 我們一家訪問人 平面宣傳物設計實例
結案時間:2011/09

今晚23:00首播!記得要鎖定緯來綜合台26頻道喔!!
蘋果日報宣傳稿
9/19蘋果日報全版廣告

公車車體廣告a

公車車體廣告b

公車車體廣告c

公車車體廣告d


恐怖小說封面設計

book11 網路小說封面設計案例
結案時間:2011/09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昂德古浪KP生日限定版 iphone4保護殼



KP生日限定品 NT.980 (僅剩5個) 
iphone4保護殼 黑色霧面皮革漆
全程MIT製造 非中國製 保護殼內部光滑不會刮傷iphone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倫敦超當代設計展》

湯姆.迪克森,作品「倫敦運輸」,以綠能減碳觀點出發,將英國經典賓利車內部改裝為電動車用機械零件。

Super Contemporary-Designed in London

展期:2011.08.27-2011.11.27
展場:北美館地下樓D區
週二至週日09: 30至17: 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 30。免票參觀。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文化局
特別感謝: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英國文化協會、君品酒店

國際演講會:2011.08.27 (六) 14: 30-17: 30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
講題:關鍵設計的關鍵時刻
主講:迪耶.薩德奇Deyan Sudjic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


適逢「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會」以及「建國一百年台灣設計年」的盛大舉辦,台北市立美術館值此盛事,特別引進由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所策畫《倫敦超當代設計展》,以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軸作為展覽脈絡,並邀請15位當代英倫設計界名家,以當代思維重新思考公共願景,如何以設計來創造或改善市民生活,以回饋這座曾讓他們揚名立萬的城市,藉此也映照出他們對於倫敦人文風情的敏銳觀察。本次將展出其中14件創作,同時透過一份以多元媒材表現的歷史年表,用影片、影像、物件、圖版說明等,標記出倫敦自1960年代至今在設計的發展演進上,於建築、時尚、平面與產品設計等各領域之重要關鍵時刻。

該展為倫敦之外城市的首次展出,為此本館與英國文化協會特別邀請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德奇,於8月27日(週六)下午假北美館視聽室,以「關鍵設計的關鍵時刻」 (A Critical History of Critical Design)為題進行國際演講會,為國內觀眾解剖倫敦設計。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倫敦超當代設計展》蒐羅過去50多年從倫敦社會文化中衍生發展的創意美學,以編年史的概念製作一份包含超過1,500張影像、500份圖說、影片以及由實體物件組成的立體時間表,自1960年代為起點,標記出每個年代的重要歷史事件,論及大環境的社會文化演變,連帶牽動各領域專才設計思維。呼應著時代演進,詳盡羅列出設計領域間具時代意義及美感的關鍵時刻。透過現場陳列的倫敦街區地圖與各設計地標的結合,以都會區域發展的概念將整座城市的藝術創意網絡連結。這份難得的年表,不僅可供為專業人士學術參考之用,一般觀眾也將從中獲汲許多靈感來源,瞭解目前生活中許多習以為常的標誌、圖像或用品,其實是整個歷史的脈動推進下的共同產物。

《倫敦超當代設計展》意圖探索者做國際設計之都所產出的多元創意,以及蘊藏於文化能量間的連結;藉由此展在台北的展出,期望為台灣設計系學子與專業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同時觀眾也能從倫敦的文化發展以及名家的創意發想,重新思考我們現處的都會環境面貌。

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創建於1989年,向以當代設計為其館藏及推廣重點,是現代設計史與當代設計的主題展覽享譽國際的文化先鋒。在2009年籌畫此展時,特別邀集15位以倫敦為發展基地的各類型設計名家與新秀提供新的設計產品或概念,參與的藝術家多是一時之選且涉獵領域廣泛,如時尚設計師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韋恩.海明威(Wayne Hemingway);第一位女性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薩哈.哈帝(Zaha Hadid)、甫設計上海世博英國館的湯瑪士.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無印良品歐洲創意總監的工業設施設計工作室(Industrial Facility);國際知名產品設計師朗.阿瑞(Ron Arad)、湯姆.迪克森(Tom Dixon);善用材質熱脹冷縮或導電功能等化學物理特質做為產品特點的保羅.卡士吉(Paul Cocksedge)、以及曾為英國衛報、觀察報的實體報紙與網站重新設計字體與編排方式,以建立企業新形象的圖像設計師奈維爾.布洛迪(Neville Brody),其所創造的字型橫跨流行、街頭、商業等多領域他同時為1980年代英國最重要的文化刊物之一「The Face」創辦人也在參展藝術家之列。

這些當代設計名家如何為倫敦市獻上新創意,解決改進市民生活與城市景觀呢?有的選擇以長久以來擾人的居住問題,如噪音、垃圾清潔、多雨連綿等環境作為創作主題,保羅.史密斯的作品「給倫敦的新垃圾桶」便是一例,他設計一個兔子造型的垃圾桶,當靠近垃圾桶的開口,這隻兔子的耳朵即會閃閃發亮,史密斯創造一個屬於個人品味的概念產品,用幽默趣味的方式回應這座城市。有些設計師則選擇倫敦市中辨識度、普及性高的物件來作發想,如公車站、路燈、郵局等。以湯瑪士.海澤維克的作品「樹枝狀路燈」為例,他將遍佈大街小巷、平凡直立的路燈,巧妙變化成為彷彿在舞動的裝置,他運用現成物為媒材,在設計中增添歡愉淘氣的元素,所創造出的戲劇性效果,為行經的路人創造出特別的空間感受。

保羅.史密斯,作品「給倫敦的新垃圾桶」,當靠近垃圾桶的開口,兔子的耳朵即會閃閃發亮。圖為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德奇正與作品互動。
湯瑪士.海澤維克,作品「樹枝狀路燈」,將平凡直立的路燈,巧妙變化成為彷彿在舞動的裝置。


設計師也將自身對於倫敦的情感付諸於這次的委任設計中,例如在基特.葛羅佛(Kit Grover)作品「泰晤士河造型別針」中,泰晤士河橫貫倫敦市區,水面交通活動絡繹不絕,與倫敦生活發展息息相關。這隻仿泰晤士河道的曲度而設計的飾品別針,是藝術家從數百年來異教徒將折過的別針丟進水中的民俗傳統中,找到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一直以來在泰晤士河的灘頭及倫敦市內的幾處泉,也陸續發現成千上萬凹折的別針。因此他將這支仿泰晤士河道的曲度而設計的別針,賦予具有祭獻或拋棄意義的符號,進一步延伸民間習俗所表達的概念,重新賦予泰晤士河象徵希望的意義,這支別針的「情感」意義是遠大於其「飾品」的價值。另外,在綠能減碳的全球思潮上,設計師湯姆.迪克森展示的是英國經典古董賓利車款的改造,他將原本油耗量大且造成環境汙染的內部機械馬達,替換為輕巧節能的電動車零件,提出在未來在交通工具的設計與消費使用上,應持更謹慎的態度加以面對。


倫敦,既古典又前衛,以工業革命帶動世界產業的發展,也是普普文化、迷幻藥和龐克的發源地;美學發展上兼容傳統,卻又有著爆發力強勁的叛逆酷炫。強悍而多元的文化及次文化在這個多種族融合的城市中沉澱、發酵、生意勃發。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德奇認為倫敦沒有所謂的單一風格,在這個城市裡,設計師們可以自由發揮,藝術與時尚、建築與設計的交會,將併出火花且融合再生。因此相信倫敦仍將會持續扮演世界創意中心的角色,並與未來亞洲新興的設計中心相互輝映。

圖版版權Luke Hayes。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昂德古浪的低調小小作品集

礙於篇幅僅收錄部分作品 ‧完整作品請來信索取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膠卷中的綺麗世界:蜷川實花台灣首場藝術個展


國際知名藝術攝影師蜷川實花,將於7/23起假MOT/ARTS和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舉辦台灣首次完整攝影個展。透過兩種空間氛圍,分別展出蜷川實花經典的花朵和金魚主題系列,以及近年突破自我的新作和電影「惡女花魁」人物劇照。配 合展覽開幕,主辦單位將舉辦開幕主題派對、座談會、簽書會和其他一系列精彩活動,讓台灣喜愛群眾近距離體驗蜷川實花的世界。


蜷川實花跨足攝影、製片、電影、時尚等領域,以獨特鮮豔飽和又迷幻的畫面風格聞名。這次展出的經典作品來自「Liquid Dreams」、「Everlasting Flowers」、「Acid Bloom」三個系列,捕捉了金魚和花朵短暫卻絢爛外表的生命瞬間,高飽和的畫面調和出近乎怵目驚心的不真實華麗感,模糊了真與假、生與死的界限,使大膽瑰麗的影像背後,微微透出一股曖昧不明的詭譎氣氛。

本展也將展出其執導的「惡女花魁 SAKURAN」劇照、親手製作僅此一件的「DEKOGAKU」系列、與首次於台北公開展出的最新作品「NOIR」。法文字"noir"帶有「黑」之含意,作品所捕捉的是旅行路途中的各種場景,看似平淡,近觀卻發現圖中充滿詭異怪誕的故事。從畫面中的色彩、構圖、所拍攝的對象,風格的轉變,都能強烈的感受蜷川實花近年來的心境變化與對生命的體悟。

蜷川實花喜愛以傳統膠卷相機拍攝,無法後製編修的特性,因此每次按下快門便要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表現。她的堅持為她帶來藝術界的肯定,早已擺脫過去「蜷川幸雄女兒」的形象,以「攝影家蜷川實花」地位立足國際。近年,蜷川實花的活動除了日本,更在歐美有更多元的展出與活動機會,2010年知名藝術書籍出版社Rizzoli Publication在紐約與米蘭推出蜷川的攝影集,收錄她早期至2010年以前所有系列的作品,詳盡呈現她創作的風貌。

此次展覽由台北 MOT/ARTS與TIVAC共同主辦,日本小山登美夫畫廊協辦,透過兩個空間聯手建構展覽整體性。開幕記者會將在蜷川實花親臨下,於7/22下午在 MOT/ARTS舉行,並於隔日7/23同樣於MOT/ARTS參加開幕主題派對;7/24則於TIVAC舉辦簽書會與藝術講座,邀請黃子佼一同對談。在這盛夏季節,邀您一同體驗蜷川實花膠卷下的綺麗世界。


活動DATA:
MOT/ARTS- Flower and Goldfish
展 期|2011/7/23-8/29
開幕派對|2011/7/23 4pm
地 點|MOT/ARTS
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2號3樓

TIVAC- noir and SAKURAN
展 期|2011/7/23-9/11
座談/簽書會|2011/7/24 2pm
地 點|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

Trans-Cool Tokyo: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t from MOT Collection
策展人:長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

主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文化營造計畫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Tokyo Culture Creation Project
展期:2011.07.02-2011.09.25
展場:北美館一樓

週二至週日09:30至17: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
全票:30元。未滿18歲以下以及滿65歲以上之觀眾免票參觀。

國際演講會:2011.07.02 (六) 14:30-17:30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
講題:越酷東京:何謂酷日本?
主講:長谷川祐子
講題:創作自述/日本當代藝術的文明圖誌
主講:名和晃平、田中功起


《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由台北市立美術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簡稱MOT)以及東京文化營造計畫共同主辦,起源自東京都與東京歷史文化資產協會為推廣東京文化,呈現「藝術與文化創造城市」之形象。該展由MOT以及東京文化營造計畫籌辦,策展人長谷川祐子以MOT的收藏選件,所進行之主題式策畫之國際巡迴展,始至2009年於曼谷、2010年於新加坡美術館,2011年7月移至台北展出。《越酷東京》Trans-Cool Tokyo一詞由「酷日本」(Cool Japan)-用以推廣日本文化軟實力之概念而來,藝術家為確立自己在全球流行文化中的獨特性,以各式媒材呈現現今社會的特有文化現象與產物,藉此表達自我,同時回應當下社會現狀,進一步超越時下泛泛流行的「酷」文化,讓台灣觀眾領會日本當代藝術的多層次魅力。
《越酷東京》將展出東京都現代美術館45件當代精選作品,類型多元。包含平面繪畫、裝置、錄像、多媒體與聲音作品等,參與藝術家共18位,包括草間彌生、森村泰昌、奈良美智、村上隆、池田亮司、田中功起、名和晃平、高木正勝與荒神名香等。同時此次台北的展出,其中9位年輕參展藝術家為表示感謝台灣對311東日本大地震時的各方協助,合力錄製一段影片於展場內與作品一併展出。展覽將於7月2日起正式對各界開放,展期至9月25止。7月2日(週六)下午假北美館視聽室,策展人長谷川祐子以及參展藝術家等人將進行「越酷東京國際演講會」,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北美館向為台灣與國際當代藝術之交流平台,與日本藝術家合作展覽繪畫、建築、攝影、新媒體等各藝術領域之往來頻繁,本次的館際交流將是北美館與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具指標性的合作。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創建於1995年3月,位於東京江東區的木場公園,為東京首座有系統研究與收藏展示當代藝術作品的美術機構,尤以一次戰後之日本藝術發展為重點;MOT的宗旨希望以開放的美術館場域,作為「當代」與「藝術」間的連結橋梁。

《越酷東京》(Trans-Cool Tokyo)一詞由策展人長谷川祐子提出,源於「酷日本」(Cool Japan)之說法,用以推廣日本文化軟實力之概念而來,就像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所提出的「酷不列顛」(Cool Britannia)。展覽作品以藝術、普普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為脈絡,不只是介紹蘊含在日本普普文化中「酷」的特性,更試圖透過具批判性的創作,進一步呈現日本當代藝術的風格演進與未來走向。策展人依藝術家作品的特質,同時亦接近年代序地分為四大類闡述:一、日本普普藝術的特色,二、觀感的異質本色,三、微觀政治和追尋現實感,四、科技意識的身體。

日本的普普藝術以複製及大規模的生產方式,援引日本當地文化內涵並予以轉化。對於文化符號的產生,策展人從歷史的走向看日本藝術發展與社會的連結關係,當西方國家的藝術創作以演藝名人、連鎖品牌等大量且重複的商業利益工具為代表他們的社會現況時,日本藝術家的圖像符號則是他們喜愛的「卡哇依」風格,如奈良美智作品《莎詠》,表現出日本漫畫中甜美卻畸形的角色,常見於她作品裡小孩頭大、短小四肢,本身形象來說便是流行漫畫裡的典型樣,但他們放大的憤怒表情卻是小孩對大人世界的抗拒與不滿;村上隆的畫則是代表可愛動漫人物不停的細胞繁殖及分裂,例如他創造一個像似米老鼠的角色「DOB」,之後如變形蟲般的不停繁殖與變化,看似可愛卻也令人毛骨悚然;而他使用電腦設計,並創造出「超扁平」一詞來形容創作過程的速度感與高度平面性,成為今日代表日本的創意表現。

相對於作品本身的構圖或概念,日本藝術常引人注目的原因卻常是因為作品背後的異質觀感。如草間彌生的圓點花紋,看似大量且重複,但每個圓點的些許差異,好似世界上每個獨立的有機個體存活著,而她的畫面空間則是一片小宇宙,從每個角度看盡有不同感受。名和晃平的作品則是透過大大小小的玻璃珠覆蓋在他上網購買的不同動物標本的表面,如此次展出作品《稜鏡鹿#17》,玻璃珠反射周遭景象,產生萬花筒般的視覺效果,模糊了原本鹿隻的整體模樣,透過每個玻璃珠看到也僅是動物皮毛的一小部分;從他透過電腦數位螢幕選擇標的物,到最後的呈現的方式,藝術家名和晃平隱喻視覺感受的虛擬與真實性之間的模糊性。另一位藝術家荒神明香,作品《倒影成雙》的表現同樣是將原本影像的意義徹底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呈現,她用人工花瓣作的懸空裝置,是想呈現她從工作室看出去的河面景象,樹與山在河面所形成的對稱到影。

日本的高科技發展聞名全球。日本的媒體藝術家對科技的強烈運用,認為科技與人體間不具衝突,而是合而為一。高木正勝的影像作品《繽紛女孩》、《風》,看似自然流動的層次變化、華麗的油料色彩變化,其實完全是用電腦科技製作成像。池田亮司的影像聲音裝置作品《二維條碼 [n°1–10]》,以電腦程式設計創作,他的影像規律具條理,聲音高低音強而有力,但背後的數位資料則是大量隨機收集來的電腦資訊或圖像檔案,他精確地用科技媒材描繪當今被電腦與電視資訊影像所包圍的數位時代,衍生出一種帶有未來感的秩序美學。足立喜一郎的互動裝置作品《e.e.no.24》,以設計為基礎,為羞於在他人面前跳舞的初學者所設計,將一個回收的電話亭轉換成一間個人迪斯可舞廳,電話亭四面改為單向的鏡子、內部裝設耳機播放音樂、發光球體營造氣氛,進入此電話亭的人只會看到內部鏡子中自己的影像,但一舉一動卻公開暴露在走過外頭的路人或觀眾。電話亭作為「溝通」功能的便利性,以及擺設地點的公共性,足立喜一郎的設計賦予電話亭截然不同的使用意義。

在過去偉大故事的消逝,個人的真實面貌越來越受重視;同時因資訊充斥、快速成長的大環境下,滋生人們缺乏歸屬感的空虛及對空間的模糊性,日本當代藝術家用不同手法及題材表達個人參與社區的廣義政治性,也將其呈現為溝通的機會。島袋道浩是位詩人、旅人、一位將人與事件建立連結的媒介者。他的作品《然後,我決定送給明石章魚一趟東京之旅》,有點傻氣又可愛,他將從明石抓到的章魚裝進塑膠袋,帶著章魚乘坐新幹線到東京。這條章魚如果沒遇到島袋道浩,應該一輩子都無法離開明石地方;另一件作品《剃掉單眉遊歐洲》,描述他有一天在倫敦地鐵上剃掉一邊眉毛,之後旅遊歐洲11個國家,這過程中雖驚嚇到當地人民或旅客,卻也替他交到許多朋友。這些意外地「旅程」,在在隱喻著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總有想要扭轉平淡現實的想法,可以逃離、或也可以用展新的觀點來面對等等。藝術家伊藤存不用畫筆畫布,而採用刺繡與布料來做「畫」,創作粗細一致的線條,忽略一般作畫所思考的空間與透視規則,且屏除因繪畫技巧或顏料所帶來的情緒。田中功起錄像及影像作品《從法國香檳─亞丁省當代藝術基金會撿點東西,把它帶到城市裡製造點聲音》,在這次的展出運用展場出入口前的長條迴廊裝置呈現,他以一種短篇、即興,像俳句詩般的動作片段為題材。

在21世紀的當下,東京「酷」藝術,代表日本藝術家在與他人或全世界建立關係的同時,也善用本土文化內涵,並將兩者相互交替,賦予日本當代藝術更為多元的面貌。《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一展,希望呈現MOT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當代精選作品,讓台灣觀眾一覽多樣精彩的日本當代藝術作品,也讓熟悉日本次文化的台灣觀眾能對於日本當代藝術有更多的理解與認識;進一步透過交流及展出也提供給身處亞洲文化圈的我們一個借鏡與思考的方向。

策展人:長谷川祐子
《越酷東京-日本MOT當代精選》策展人。

現任:MOT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主任學藝員。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教授。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創建於1995年3月,位於東京江東區的木場公園,為東京首座有系統研究與收藏展示當代藝術作品的美術機構,尤以一次戰後之日本藝術發展為重點;MOT的宗旨希望以開放的美術館場域,作為「當代」與「藝術」間的連結橋梁。

MOT目前館藏約4千件作品以及10萬本藝術類書籍,廣泛收藏國內外當代藝術相關作品,從平面繪畫、版畫、雕塑、攝影、錄像、裝置到時裝、建築與設計等。其中3千件珍貴的典藏品,為承接1926年成立的東京都美術館(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作品年代橫跨自1927年起至1987年間之收藏;約1千件作品則是近年自1988年後的收藏,同時網羅更多歐美與亞洲藝術家之作品,此次的展出選件即是從MOT的近代典藏品中精選日本藝術家之作。此外,該館亦籌辦各式大型國際展覽。自開館至今,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擁有豐富館藏,梳理當代藝術的歷史演變,並與時並進,持續收藏最新時期的當代藝術作品,以建構完整的當代藝術發展脈絡,是為當今日本當代藝術的重要象徵地標之一。
 

圖01_藝術家名和晃平作品「稜鏡鹿 #17」,以大大小小的玻璃珠覆蓋於動物標本表面,玻璃珠反射週遭景象,產生了如萬花筒般的視覺效果。
名和 晃平
稜鏡鹿 #17
混合媒材(填充動物、玻璃珠)2008-9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收藏,日本


圖02_《越酷東京》展場照。背景為奈良美智作品,左:白夜,2006。右:莎詠,2006。


圖03_藝術家足立喜一朗的互動裝置作品,將回收電話亭轉為一間個人迪斯可舞廳。
足立喜一朗
e.e.no.24
混合媒材(電話亭、音樂、影像)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收藏,日本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開幕

展覽名稱:《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臺灣社會聲音圖景》
媒體預展:201161日至3 10 am9 pm
展覽日期:201164 日至1127 日,10 am6 pm(每週一休館)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 普里奇歐尼宮邸 (Palazzo delle Prigioni)

評審委員:王嘉驥、林平、吳瑪悧、陳界仁、陳泰松、瑪莉亞.林德〈Maria Lind
主辦人:張芳薇〈雙年展與國際計劃辦公室主任〉

策展人:鄭慧華
參展藝術家:王虹凱、蘇育賢
聲音資料庫∕酒吧設計:劉國滄
聲音資料庫∕酒吧內容企劃統籌:張鐵志、羅悅全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外交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文化局

策展人與藝術家合照。左起:鄭慧華、王虹凱、蘇育賢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開幕酒會將於威尼斯時間62日下午630分,由臺北市陳威仁副市長主持,假當地聖馬可廣場旁普里奇歐尼宮邸盛大舉行。本屆展覽由策展人鄭慧華策劃,展名為《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臺灣社會聲音圖景》。展覽共分為兩個部份:兩位主要參展藝術家為王虹凱及蘇育賢,作品分別為〈咱的做工進行曲〉及〈那些沒什麼的聲音〉, 以及展場中設置一座以影音檔案裝置陳設的「聲音資料庫∕酒吧」。台灣館將於63日預展結束後,64日起正式對一般觀眾開放,展期至1127日止。


《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臺灣社會聲音圖景》是一項關於「聲音」的展出,鋪陳臺灣的「社會聲音圖景」(social soundscape)。「聲音」是主題核心,載負多重意義,是內容與形式,是對生活處境、生存狀態的敘事方式,也作為當代社會中政治行動場域的隱喻。這個展覽不僅僅是社會底層聲音的採樣,亦不單只是介紹臺灣當代藝術脈絡中聲音創作的發展,它希望深入探討社會中的不同「個體」或「一群人」以什麼方式宣稱其存在,或如何存在;強調「個人」-個體所具有的本然的差異,也是「集體」-由生活經驗、溝通和聆聽所交織構成的種種「社會關係與形式」的顯現。通過「聲音」所可能產生的政治動能,展開探討社群意識、社會運動的發生和文化形式的構成。一方面,勾勒社會聲音與時代的關係,一方面探索聲音如何被聽見,和它具有的政治社會性為何。


王虹凱:《咱的做工進行曲》


王虹凱作品《咱的做工進行曲》(Music While We Work),以「聲音」為主要創作內容與概念,她認為:「聆聽是政治的」(Listening is political)。她較早的創作是針對環境的聆聽,近年轉化為「聆聽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listening) -對尋常感知經驗有意識的觀察、處理、使用和探討。《咱的做工進行曲》計劃中,她超越只是主觀紀錄、採集聲音的音景製作,以集體參與「錄音」的方式探索臺灣的歷史與社會空間。王虹凱回到家鄉雲林虎尾,與當地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製糖廠合作,邀請退休員工和他們的家屬回到工廠,以舉行聲音工作坊循序引導,將麥克風交由退休員工及其家屬,主動錄製他們昔日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聲音。

蘇育賢《那些沒什麼的聲音》普宮展場

蘇育賢:《那些沒什麼的聲音》


蘇育賢作品《那些沒什麼的聲音》(Sounds of Nothing),是針對平凡的市井小民所作的計畫。他深入社會底層,重新關注那些過著各自不同卻又平凡生活的人們,他們包括拾荒者、外籍船工、流浪漢等。蘇育賢邀請他們透過組成樂團、製作「音樂」,以專輯、文件等類似獨立樂團的生產方式,為這些社會個體或群體發行他們的素人專輯,並作為他們發聲的管道。這些「樂團」是社會中的「差異的聲音」的隱喻,他們未經訓練的音樂強調出個體的存在,蘇育賢說,這是「讓他們去說去唱出在我們身邊卻又遙遠陌生的聲音。」

「聲音資料庫∕酒吧」普宮展場(局部)

聲音資料庫∕酒吧


當觀眾走進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臺灣展館裡,還將進入一個以影音、事件紀錄為主的資料庫區-「聲音資料庫∕酒吧」(Sound Library/Bar),這個展區氛圍空間由建築師劉國滄以回收臺灣老卡拉OK及旅館空間裡尋常使用的傢俱所設計,於大廳設置「聲音沙發區」和「影音酒吧區」。內容由文化評論者張鐵志、羅悅全統籌企劃,以影音檔案勾勒臺灣在地的歷史轉進與社會背景。觀眾在這得以輕鬆休憩的公共空間裡以閱聽方式進入臺灣社會脈絡。這個「聲音資料庫∕酒吧」鋪陳臺灣解嚴至今(1987~)的「異議聲音」與「聲音解放運動」兩個脈絡,其中網羅18組對臺灣社會產生改變推動力的「聲音事件與紀錄」。此外,展覽開幕期間有臺灣聲音藝術家暨表演藝術家王福瑞、林其蔚及DJ@llen的現場演出。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北美館2011週六夜開放Here You Art! 最新展演訊息


吳興國:英雄不卸甲-《慾望城國》的創新 北美館視聽室  5月28日 (六) 下午6: 00-7: 00  
金枝演社劇團:可愛冤仇人之愛情不NG      北美館一樓戶外中庭 6月4日(六)下午6: 00-7: 00

週六夜開放TFAM Nights:每週六下午5:30-8:30
贊助企業:瑞信Credit Suisse

如遇颱風,本館開放情形依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情形」之公告訊息為準。

北美館週六夜開放TFAM Nights在瑞信(Credit Suisse)全力贊助支持下,今年已連續第6年舉行。TFAM Nights為每週六延長開放由下午5時30分至晚上8時30分,期間所有展覽免費參觀(特展除外)。同時每月不定期舉辦1至2次「TFAM畫像劇」表演藝術以及「TFAM打開創意」演講,規畫主題式創意表演與演講活動,歡迎觀眾善加利用週六夜時光,走一趟美術館為生活添加想像與創意,為自己與家人好友共享難得的美術館參觀經驗。

本週六5月28日將邀請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同時榮獲2010年第14屆國家文藝獎表演藝術家吳興國,從25年前的創團之作《慾望城國》談身為藝術家不變的目標與理想,即是在表演藝術之中展現當代創作者的創意及理念。《慾望城國》在導演、舞台、服裝、美學等,於台灣的現代戲劇以及傳統京劇史上所呈現的突破與創新,至今仍撼動台灣藝文界。

接著於6月4日(六)將邀請最具台灣味的表演劇團-金枝演社,演出《可愛冤仇人之愛情不NG》,該劇濃縮自經典招牌劇碼《可愛冤仇人》,自2001年首演以來已連續演出10年,走演過台灣各城市鄉鎮,以一段苦命酒家女與街頭賣肉粽青年的愛情喜劇為主軸,使用台語作為舞台語言、揉合早期台灣的台語流行老歌、新舊交織的本土流行文化,展現自由獨特的台式美學魅力。表演於美術館一樓戶外中庭演出,演員與觀眾可近距離面對面互動感受,開放空間的場域安排,在美術館內建構出獨特的表演氛圍,擴展觀眾藝術欣賞的趣味。

TFAM Nights最新節目列表及詳細資訊歡迎上網查詢www.tfam.museum。洽詢電話:02-2595-7656。

台大眼鏡外觀、招牌更新工程

案主:台大眼鏡
案由:1.遮雨棚浪板往內傾斜,雨水往店面玻璃門方向流動造成不便。
            2.招牌與上方新招牌樣式不同不易辨認。
            3.因騎樓動線與岔路口斜角關係造成與周圍兩邊商家無法區隔。
更新前:可明顯看出雨遮往店內方向傾斜,下雨時會造遮雨效果不彰
更新前:上方招牌與下方招牌樣式明顯不同,增加客戶辨識困難

更新方案:
1.增加兩側長形掛軸與易拉展與兩邊商家區隔
2.使用質感較高之琉璃浪板提昇遮雨效果
3.更新招牌與上方招牌樣式一致
4.增加小型燈箱使騎樓方向客戶易於辨識店家位置
使用便宜又簡便的掛軸輕易可以區分店家區域
掛軸兩面可使用不同設計,增加廣告效益
小燈箱
小燈箱也統一使用相同字體增加辨識
易拉展可於不需使用時收起
拉下後可輕鬆區隔店家
將招牌統一後更顯大氣,而具有質感的琉璃浪板在光線充足時更顯尊貴




其實店家外觀工程在台灣海島氣候下容易損壞,有時一點小瑕疵店家卻為了節省經費造成遮雨效果不彰形成更大的損壞,但其實只要一點點些微的經費便可獲的專業諮詢和施工,除了增加招牌強度外,美觀和辨識度更可以獲得更大的提升!

特此感謝台大眼鏡廖老闆對於昂德古浪的信任與支持!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2011第一季網頁設計實際案例

DrupalCamp 2011
[2011/04/12 DrupalCamp 2011活動網頁 ]

HSY娛樂
[2011/02/27 HSY娛樂]

耿欣印刷
[2011/02/12 耿欣印刷]
 連結:http://114.32.80.44/~kengshin/index.html

by [六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