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德古浪創意視覺有限公司

OP:+886-2-27267255│CP:0919138206│統編:53312827│北市信義區福德街300巷39號4FFB:facebook.com/undergroundworkshop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艾未未‧缺席》Ai Weiwei absent

展期: 2011.10.29-2012.01.29
展場: 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一樓
週二至週日09: 30至17: 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20: 30。


國際演講會: 2011.10.29(六)14: 30-17: 30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
引言:高千惠/旅美藝評家、客座策展人
講題:「裸體公民」艾未未。主講:貝 嶺/美籍華裔作家
講題:艾未未的當代藝術。主講:馮博一/中國獨立策展人

艾未未(1957-),生於北京,詩人艾青之子,為當今備受國際藝壇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從觀念藝術、建築設計、物件裝置到社會評論以及實際的行動關懷,以多面向的藝術能量展現開放的思維格局。近年屢受歐美主要美術館邀請展出,如2007年卡塞爾文件展、2010年聖保羅雙年展、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及2010年甫受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委託製作,於該館的渦輪大廳展示巨型裝置〈葵花籽〉,深獲國際迴響。2011年10月英國權威藝術雜誌《Art Review》公佈〈Power 100〉國際當代藝術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艾未未位居首位,在該文介紹中提到艾未未的文字與作品影響力,已超越藝術,在當今社會中許多領域範疇中,具有促進驅動之力量。最重要的是他的行為表現鼓勵了當代藝術家,將創意想法發揮到更廣闊的方向。
《艾未未‧缺席》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出,是藝術家於華人地區首次策劃的大型個展,本次展覽定為《缺席》,他在展覽策畫過程中曾以文字表示:「在展覽當中,藝術家的在席是沒有必要的,展覽是依靠作品來完成的一次傳達,缺席對展覽本身是一個考驗。我覺得我們都是華人,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同時在今天的政治中,也有很多問題是互相重疊複合的,我不認為我的缺席會對展覽本身有任何影響,如果我的缺席對展覽有影響,那麼更說明如此的缺席是必要的。缺席本身也是我的藝術和我個人今天身份,我的文化處境的一部分,這個身份給予這個展覽以特殊的含義。」。當代藝術中,觀眾了解一位藝術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透過作品的展現,北美館期望透過展覽的呈現,傳遞艾未未在藝術觀念的多元表現,觀眾能藉由參觀作品的體驗,感受這位當今備受國際推崇之藝術家的啟發影響力。
《艾未未‧缺席》展出藝術家自1980年代至2011年等不同時期作品共21組件,包括15件以陶瓷、大理石、古木器、腳踏車等不同媒材之物件與裝置,2組影像創作〈失手〉與〈透視學─天安門〉,3組錄像影片〈長安街〉、〈北京:二環路〉與〈北京:三環路〉,以及一組共100張的攝影作品,其中75張為艾未未於1983-1993年旅居紐約東村時,生活中隨機拍攝的人事物地,以及1993年後在北京東村藝術社區時的攝影作品,艾未未的鏡頭底下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景像,以及許多現在各不同藝文領域傑出的藝術家的年輕影像,如陳凱歌、譚盾、姜文、馮小剛、謝德慶等人。
艾未未的創作表現,改變現成物品的使用功能以及邏輯思考,加以拆解、重新組織構造。因為改變而造成的衝突,發自觀者對於事物的認知盲點與角度,但在作品的呈現上,因為製作過程的細節考量而建立其可行性與合理性,使完成品成為一個不可置疑的新載體。如作品〈葡萄〉使用32張清朝板凳相互扣住所串成葡萄之形體;〈兩條腿在牆上的桌子〉、〈三條腿的桌子〉皆取材清朝傢具,破壞再拼裝成為似桌非桌的器材形狀,以牆面為支撐點,裝置為另類的雕塑物件;〈Through〉將拆解自舊廟宇的梁柱、桌子等建築架構,重新裝置成多變的抽象造型,產生與空間環境的對話可能性。
藝術家為此展創作的最新作品〈永久自行車〉,以1,200輛自行車構成,車款為中國大陸國產車代表-上海〈永久牌〉自行車,它是中國最早的單車製造商,且成功建立品牌標誌並制定大陸單車規格標準,曾經自行車遍布大街小巷,是人民對時代的集體回憶,繼熟悉又親切,然而隨者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街道的交通景象也隨之更迭。艾未未在2009年於日本森美術館之個展,曾拆解42輛同款自行車為媒材創作,這次在北美館的新作,將此觀念擴放到極大,在美術館內挑高10公尺的展廳中呈現,製造出層層疊疊的迷陣空間,猶如具傳輸動能的抽象造形,象徵著中國社會環境邁向變遷中的進行式。
另一件巨型裝置〈十二生肖〉青銅獸首,是艾未未受紐約市政府邀請創作的首件大型公共藝術案,2011年於紐約中央公園旁、廣場飯店前方的Pulitzer戶外雕塑噴泉展出,並巡迴至倫敦、洛杉磯等地。藝術家當初思考這件公共雕塑案,希望能製作一組讓不同層面或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解讀的作品,他以超出10倍左右的特大尺寸比例,複製圓明園海晏堂前噴泉的12生肖雕像,「12生肖」雖源自中國文化,但這一組動物生肖的樣貌,卻是在清乾隆間由歐洲傳教士郎世寧所設計。歷史的變遷,當初放置於圓明園的12獸首現今流散海外各地,甚而成為古物拍賣品,這其中包含多重且複雜的情感及歷史涵意,這件作品概念如同藝術家一直在處理虛實之間的真實性與其價值的課題,以及價值如何被現今政治與社會所理解或誤解。然作為雕塑本身,每座各高3.8公尺、寬1.5公尺、平均重約達450公斤的巨大造形,兼具質感與量感之氣勢,在引起普羅大眾共鳴的同時,也給予觀者莫大的視覺衝擊。

失手
影像輸出
200 x 190 cm x 3pcs, 1995
© Ai Weiwei
永久自行車
腳踏車1200輛
2630 x 353x957 cm , 2011
十二生肖 
青銅
150 x 130 x 380 cm, 2010
攝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 2011
艾未未簡介
艾未未(1957-)生於北京,是中國當代觀念藝術家、建築設計師,為詩人艾青與高瑛之子。在中小學期間,曾在新疆居住16年,之後返回北京就讀北京電影學院,並且曾在1979年參加大陸中國美術館牆外舉辦的「第一屆星星畫展」,可視為早期藝術創作背景之濫觴。1981年,艾未未前往美國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研習,隔年他在舊金山「亞洲基金會」舉辦首次個展。1993年艾未未返回中國定居北京,重新進入當時已經成形的當代藝術圈之中。他在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界,最引人注目的是和獨立策展人馮博一合作編輯藝術刊物《黑皮書》(1994)、《白皮書》(1995)、《灰皮書》(1999),記錄中國當代藝壇的創作動向。
1999年,他開始涉獵建築,進行建築設計工作,並設計自己的工作室和擔任藝術總監的藝術文件倉庫空間,後來也參與地産商、政府投資的景觀、建築設計專案。2003年,艾未未應成為瑞士築師赫爾佐格.德穆隆建築事務所的邀請,參與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設計藝術顧問,這段時間艾未未接受了很多和建築、文化有關的媒體採訪,獲得了相當多的關注與討論。
艾未未的藝術作品曾在歐美重要展出,包括:2000年上海雙年展期間策劃的富有爭議性的《不合作方式》展覽、2007年以《童話》(Fairytale)作品,參展卡塞爾文件展,2010年聖保羅雙年展、2010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及英國倫敦泰德美術館於渦輪大廳,展示巨型裝置藝術作品〈葵花籽〉。艾未未不斷應邀各國重要美術館與畫廊展出,同時也吸引了大量媒體報導,成為當代中國最具新聞話題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穿越時空絲路行特展

案名:
穿越時空絲路行特展

內容:
全展廣告與文宣設計
導冊與部分商品設計
開幕舞台與特效設計
主題週舞台設計

由於設計數量龐大,總計超過50個品項以上,故僅展示部分內容:
主視覺 VI
學習護照
舞台背板設計
商品-紅酒標


接駁公車
印章與徽章

插畫

插畫

插畫
插畫

姐妹淘心話公車稿設計

姐妹淘心話 公車稿設計
結案時間:9月
緯來綜合台週一到週五晚上10:00~11:00 姐妹淘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