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德古浪創意視覺有限公司

OP:+886-2-27267255│CP:0919138206│統編:53312827│北市信義區福德街300巷39號4FFB:facebook.com/undergroundworkshop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6月26日隆重開幕

《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
Manet to Picasso: Masterpieces from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展期:2010.06.26-2010.09.26
展區:北美館三樓展場
開放時間:每週一至週日9:30-17:30、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



眾所期盼的台灣年度藝文盛事《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正式於6月26日起對各界觀眾開放,展期至9月26日止。主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代館長陳文玲、費城美術館館長堤莫斯‧魯伯(Timothy Rub)以及法藍瓷有限公司總裁陳立恒共同在25日的記者會上為國人引介這項展覽的全貌,主辦單位感謝所有贊助、協助這項展覽的企業與單位,並於晚間舉行盛大的開幕酒會,宣告這項重量級的藝術饗宴揭幕,精彩紛呈的畫作與雕塑將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裡與國人面對面接觸。

此次台灣的北美館首度與美國重量級美術館共同合作《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展出包括馬內、竇加、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羅丹、馬諦斯、畢卡索、夏卡爾、莫迪里亞尼、米羅、杜象、歐姬芙等,共33位藝術家、58件油畫與雕塑作品,實為台美博物館界交流的重要標記。

成立於1876年的費城美術館收藏近22萬5千件藝術史上頗具代表性的作品,並且是美國重要文化地標之一。藏品涵蓋了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雕塑、中國瓷器、建築裝置到當代藝術,其中又以豐富的印象派及後印象派藏品,以及畢卡索、馬諦斯與杜象的收藏著稱,另外也收藏許多美國本土畫家的精采作品。無論在藝術史的研究、展覽呈現與策展理念上皆極具創新思維,曾兩度獲得策畫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的殊榮。

《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內容呈現出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的藝術家們,經過對古典藝術典範的反思之後,主張個人創作的主體性,強調與時俱進,以呈現現代生活與個人內在感受為主的「新藝術」風格,並以創新的技法表現。展名「馬內到畢卡索」,馬內首先背離了古典道德的包袱,以放縱的筆觸,大膽的將當時巴黎仕女奧林匹亞的胴體橫陳於觀眾的眼前,成為現代繪畫的奠基者;而畢卡索則以其一生豐沛的實驗精神與質量豐饒的創作,在現代主義中佔據了最前列的位置,同時在本次展品中,畢卡索1961年的「女人與小孩」為年代最晚的一幅作品。

現代風景畫最具代表性者為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以當時的觀光景點、家鄉、工業及城市風景為主題,他們走出戶外寫生,將注意力放在個人生活的時刻,並以細碎、繽紛的色點與色塊,捕捉變化多端、轉瞬即逝的景色,體現了現代繪畫中畫家內在自我對外在自然的探索,如莫內的「艾特達的岩門」、「昂蒂布之晨」等,表現出他對流動性質的現象,如水、光、雲霧等的繪畫掌握度;畢沙羅的「盧昂市布拉克華島(霧景)」,他用點描法繪出盧昂碼頭上的工作剪影,以及岸邊的工廠煙囪景象,則是在戶外的風景畫中納入了現代科技、勞動生產的符號;此外,藝術家如布丹、西斯來、雷諾瓦等,也都是這系列風格的代表人物。

在基於對現代科技進展、工業資本主義發達的觀注下,提倡機械美學的雷捷選擇在立體主義的基礎下,將畫面幾何分析,以明亮如金屬般的光澤色彩呈現,作品如「綠葉」、「印刷工人」等;另一位藝術家德洛內的作品則以當時先進的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為畫面主角;在以上作品的內容中,同時帶出當時的大環境、人類與自然、機器、建築間的現象關係。構圖技法上的演變,本展呈現了現代藝術家在對形體本質、二度空間的平面畫布上,如何製造三度空間假像的探索歷程,例如布拉克的「一簍魚」、米羅的「馬、煙斗和紅花」以及畢卡索「女人與小孩」等。最後,逾越了印象派對「視覺」可能性的尺度,藉由象徵、潛意識與夢境,捕捉個人對世界最深邃的內在反應,將超乎現實的情境呈現於畫布之上,例如米羅作品「繪畫」、唐吉的「平行」以及夏卡爾的「夜晚」、等。


這次展出的人物畫多半以女性為主角,呈現出豐富且多變的現代女性形象。畫中的女性不再侷限於傳統繪畫中的居家空間以符合女子「宜室宜家」的刻板形象,而從事了更多舞蹈、歌劇、音樂、閱讀等社交及文化生產活動,如馬內的「愛蜜莉・安柏的卡門扮像」、竇加「芭蕾舞課」、雷諾瓦的「彈吉他的女人」、卡塞特「包廂裡戴珍珠項鍊的女人」等藝術家的作品。而現代藝術家對於女性裸體的表現,從展出的作品中可窺看出其與傳統古典藝術中裸女形象的延續關係,同樣是為了表現身體本質的豐潤情慾,但在題材的選擇、局部細節的處理,以及身體動作的施放自由度等,都是值得細味觀察之處;如雷諾瓦的繪畫「裸女」、竇加的雕塑「人體雕塑」、馬諦斯的雕塑「坐在凳子上的裸女」與羅丹雕刻的「永恆的春天」。


另外,此次展出的馬諦斯作品「黃衣宮女」、「摩爾式屏風」等,畫中主角的宮女扮像,以及他使用收集自亞洲、北非及大洋洲的裝飾品,如非洲植物、波斯地毯、摩爾式屏風、香爐與阿拉伯紋飾壁紙等來佈置場景,在當時馬諦斯成為西方藝術家在對東方殖民地及異國文化充滿興趣與想像下,將其融入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與之相同者還包括如高更、畢卡索與莫廸尼亞尼。


觀眾透過費城美術館的經典收藏,可飽覽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藝術發展波瀾壯濶的精采面貌,同時也將瞭解費城美術館的典藏脈絡與收藏源流。美國的收藏家,尤其是費城的居民,在這批歐洲前衛藝術作品成為費城美術館收藏的過程中,資助並支持當時歐洲急需援助的前衛藝術家,之後更熱心捐贈、或費城美術館向他們蒐購,讓這次的展品,終而成為費城美術館的重要館藏,在現代藝術史中灼灼生輝。主辦單位也盼望藉由此次展覽的舉辦,能在引介秀異的傑出大師鉅作之餘,同時凝聚國人對文化資產累積的信念與努力。


《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展出期間,美術館規劃出一系列教育推廣活動,鼓勵觀眾多加參與。包括6月26日由費城美術館館長堤莫斯‧魯伯主講「由馬內到畢卡索」,於展覽現場為民眾導覽解說來自費城美術館的件件精品;另有四場賞析會,邀請美術學系專業講師,以不同講題深度看現代西方繪畫藝術。親子教育方面,適逢暑假期間,在8月推出「夏日畫室」,以藝術家的畫室概念,於平日週間下午開放美術館209藝想空間,在現場老師的引導下親手繪畫出屬於自己的創作。另在週日的活動,美術館籌備四場「娃娃WAWA愛說畫」親子繪本藝術活動,專對3至8歲的兒童藝術培養而設計,除邀請插畫家劉瑞琪繪製兒童專書,並帶領父母與孩童一起和故事書主角娃娃WAWA,以輕鬆童趣的方式欣賞費城美術館的經典名畫。

詳細活動辦法,請參閱美術館網站http://www.tfam.museum/



馬、煙斗和紅花   油彩、畫布_米羅_82.6 x 74.9 cm_1920

貓頭鷹  青銅  畢卡索   36.8 x 27.9 x 36.8 cm_1950

包廂裡戴珍珠項鍊的女人   油彩、畫布  卡塞特_ 81.3 x 59.7 cm_1879

費城美術館館長堤莫斯.魯伯與作品合照
(作品:日本橋下的睡蓮_莫內_油彩、畫布_88.9 x 92.7cm_1918-26)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形、音、異—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聲音裝置展》

在介紹一系列 Jean-Paul Gaultier的展覽文章後,其實北美館在2010.06.05 – 08.15還有另一項令人驚豔法國展,並且是免費開放民眾參觀!在高提耶衝擊你的視覺神經之後,別忘了到隔壁的展區讓你的耳朵也接受藝術家超越現實的動感洗禮吧!


 




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B區
2010.06.05 – 08.15

每週二至週日9:30-17:30、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
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 James GIROUDON
主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
特別感謝:法國在台協會
贊助:飛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形、音、異 Mobility、Sound and Form》:「一場表演、一個展覽」


《形、音、異 Mobility、Sound and Form》,為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首次在台灣進行大規模展出。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依據北美館館場的空間結構、建築本體與環境對於聲音的接納性,規畫展出由GRAME所製作,或邀請共13件聲音錄像作品,是來自不同背景的當代藝術家與程式設計師、工程師、技術開發人員等合作完成的跨界藝術新典範,融合舞蹈、音樂、聲音、視覺、空間裝置等多向度的藝術形式,藉由實體呈現的視覺造形作品,更深一層次地探索音樂隱形於空間中的流動軌跡。希望觀眾置身在展覽場域時,將不僅是「觀看」影像裡的律動、姿勢、色彩變化,同時需要「聆聽」每一件聲音裝置的編曲或配樂,在加入電子數位科技而激盪出充滿變化的視聽感受。


GRAME,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於1982年由詹姆斯‧吉魯東與皮耶-亞蘭‧傑夫荷努(Pierre-Alain Jaffrennou)共同創立,鼓勵、促進創意作品的製作與發行,貢獻於音樂發展與跨學科領域的研究,進而搭起創作者和觀眾群之間的橋梁。GRAME擁有研發實驗室、作曲工作坊、以及由作曲家和演奏家所組成的團隊,每年提供藝術家駐村機會,在全球推出如音樂劇、多媒體製作、公共活動與聲音裝置等作品。


以物理性本質而言,音樂的聲音呈現受「空間」配置所產生的投射、震動而有所變化,但數位科技的研發如喇叭設備、音軌模擬、速度調適、程式編寫等,將可打破固有的收聽模式及時空限制。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視覺元素與聲響間的混合創作,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將科技手法視為創作的工具,或是達到作品展示的策略之一,讓各種藝術形式在同一時間與空間場域內同時存在,產生種種跨界混合的可能性。GRAME所合作邀請的藝術家背景皆各具多重專業的創作專才,在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內容上都各有表述。如身兼作曲家與電影導演的提耶德‧德‧梅(Thierry de Mey),是當代融合舞蹈、音樂、影像為一體的知名創作者,善於以音樂完整地表達舞蹈的內涵。玻璃裝置創作的丹尼‧凡桑(Denys Vinzant),本身具合聲、對位、音樂史的學術背景,同時亦研究教授電子原聲音樂,他的作品經常從古典詩歌汲取靈感,再透過電腦計算創作聲音的發響。策展人吉魯東本人在音樂的創作範疇橫括電子音樂、音樂劇、獨奏、重奏樂篇以及唱片發行等,同時極力促進音樂藝術節與展覽館的合作。。


《形、音、異》展出焦點之一,為展現物體、事件的運動與速度間的變化效果。如作品《移動音樂》,採取似音樂會概念,運用大量的音樂參數、隨機運算的程式編排,在觀眾周圍裝置八聲道喇叭來傳播電子原聲,急速而不定的播放,突顯聲音在數位技術的控制下,時間與空間的連結效果。作品《時間長痕在此》,聲音的編排結構是要營造出流轉竄動四方、無法辨識來源的聲響效果,而同時移動式的投影機投射出慢速而後殘留、淡化,最終消失的影像。


另一關注焦點在於運動中的身體,呈現的是以舞蹈姿勢做為其藝術意圖的中心。作品《自由之家》內舞者被要求以倒置九十度的姿勢,在懸崖峭壁上進行動作與拍攝;《房間》也是選擇非常極端的場所,讓舞者於固定的空間內韻律動作;這兩部片的後製經過剪接、切割、重組,而產生不同重疊組合的變化,讓影像跨越了空間場景的限制。


提耶德‧德‧梅與比利時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姬爾美(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合作的作品,除了視覺上舞蹈與影像的效果,聽覺上音樂的搭配與意涵更是突顯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如《俯拍》,姬爾美在美國極簡音樂家史提夫‧萊希(Steve Reich)的作品襯托下獨舞,舞蹈與音樂不協調的組合,舞者在一片白沙上,持續不斷的腳步拖移留下痕跡,最後「畫」出如薔薇花狀的曼陀羅圖騰,影像的拍攝採由上往下俯拍這完整的過程,現場裝置則是重現一片白沙的場景,由上往下投射舞者當初的運動。而《對立說法》的十部短片是提耶德‧德‧梅邀起請十位音樂家各自為影片作曲,再配上姬爾美的編舞。《海前奏》則將舞蹈場景移到艱困的環境─鹹海,重新詮釋德布希「牧神午後前奏曲」中幻想的夢境。



在互動裝置作品的部份,《無聲音樂》用很簡單的喇叭和電線,互相連結高頻率蜂鳴器,藝術家利用高挑的牆面以及美術館透光的落地窗,循著光源的方向擺置,蔓延狀似開著花朵的樹枝;它所播送出的音響結合河流溪谷的自然聲,與電子合成的低鳴混音,時而靜止、時而慢速流動,整個空間因為作品視覺與聽覺的介入,形成一個宛如有機體的構造物。



《此時此地》是一組大型聲音模組裝置,由43塊尺寸不一的聲學玻璃板以及兩顆玻璃水晶球,貼連蜂鳴器及電線,當玻璃振動所發出的清脆聲響,透過喇叭放大音量,直接連接與電腦計算的流水聲音背景,在不同空間中形成獨具一格的變化。藝術家在玻璃板上用金色墨水手繪出精緻的阿拉伯裝飾圖樣以及螺旋交織的古代樂譜、音符記號,當大小、高低的玻璃板在空間中此起彼落地發出聲響,彷彿書寫於板面上樂譜旋律,無形地再度被演奏呈現。



《聲音盒子》,如作品名稱所示,工作團隊搭建出一個長、寬、高各3公尺的立方盒子,將之放至於一個完全黑暗寂靜的房間內,四周設置麥克風和喇叭收音系統,參觀者在房間內所製造出聲響如拍手、呼喊或是竊竊私語等,和空間內的視聽設備發出共振和循環,同步影響盒子發光體表面的顏色轉換與速度變化。



《姿勢—有關誕生的三種變異》,是一件三D影像顯現與觀眾行為互為依存的裝置作品,影像的基礎是藝術家用抽象的彩色圖樣表現出古希臘酒神的恍惚精神、太陽神阿波羅的華麗夢境,觀眾視覺上的感官感受端看每個個體於展場空間的移動與姿勢。同時鼓勵觀眾戴上紅外線感應的指環,在展場中央隨著自我心境做出如指揮家的手臂揮動,屏幕裡的色彩、圖騰將隨著觀眾的想像力不斷演進與變化。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街頭靈感‧傳統復活 Jean Paul Gaultier(上)

↑ 高堤耶香水


只要是知道Jean Paul Gaultier這個人或是這個品牌的人,大多對於其作品存有驚世駭俗的印象;我們無法質疑這樣的印象是否有任何誤差,畢竟除了時尚專業人士或是迷戀時尚達到研究程度的痴狂者之外,對於Jean Paul Gaultier的知悉,多拜美國MV文化之賜,Madonna於1990年的《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全球演唱會上穿著Jean Paul Gaultier設計的甜筒形胸衣的經典影象不斷刺激觀賞者的感官;也由於1997年電影《The Fifth Element》(註:《第五元素》)的大賣,Gaultier為該片設計那些充滿未來感又兼俱捆綁風格的服裝就此烙印在影迷腦中;更因為鬧區香水店裡向來如圖騰般祭放的Gaultier男體、女體造型的香水瓶身,這些視覺的刺激確實造就了一般人對Jean Paul Gaultier的既定印象。然而,Jean Paul Gaultier果真只是一個善於製造話題、嘩眾取寵的恐怖小孩?抑或是一位在街頭得取靈感,讓傳統復活的藝術家?做為一位法國服裝設計師,能夠連續五年讓一向驕傲難討好的巴黎人心悅誠服視為法國時尚設計師首選人物的同時,又能引起隔海英國龐克的共鳴,非Jean Paul Gaultier莫屬。



出生巴黎郊區中產家庭獨子的Jean Paul Gaultier,父親任職圖書館,母親擔任秘書,與既是護士又兼美容師的祖母最為親近。自小即展露美術素描才華,60年代在家中看電視上時裝設計師André Courreges敘述自己的女裝設計理念時,深深為之折服,因而認定服裝設計師是值得讓他花畢生投入的職志。然而,Gaultier卻從未進入任何服裝學校就讀,也不曾接受服裝設計的正式訓練,60年代末期他開始向巴黎各大服裝設計師遞送他的素描作品,深獲Pierre Cardin賞識,於1970年4月24日,也就是Jean Paul Gaultier十八歲生日那一天,他正式成為Pierre Cardin的助手。一年後轉投於Jacques Esterel旗下,接著又拜入Jean Patou門中,1974年倦鳥歸巢回到Pierre Cardin。



這六年的時尚闖蕩固然提供非科班出身的他豐富的專業養分,但就因為這樣的另類背景,使得Jean Paul Gaultier敏感嗅出當時時尚界的窠臼與偏見:關於美與時尚的定義過於同質化、無視於個人差異性、侷限一元的美感經驗導致服裝設計淪為重覆與拼湊、過於討好客戶而逐漸喪失服裝設計應有的前瞻性與創作精神;他不明白為什麼只有某種顏色或是某種形式的服飾才堪稱美麗與時尚,他也不懂在人人各異的真實世界裡,為什麼時裝設計師卻只為某一種體型的人設計衣服;服裝設計的本質應該是引導協助每個個體探索並表達出真正的自我價值,絕非讓每個人看起來完全是同一個模樣,或僅是設計師心裡想要的樣子!決心走出自我的Jean Paul Gaultier在1976年推出他的第一批個人設計作品。



Jean Paul Gaultier矢志在令他窒息的巴黎時尚圈中創造出一條活路的心意於首批作品中現出端倪,他不願再在僵化的殿堂裡屈膝,直接轉向他生活的街頭,那個他認為最真實的世界中汲取靈感:飆車族的Bikers皮夾克以短版出現,搭配芭蕾舞者的Tutu紗裙,祖母那一代的長裙子,北非移民cheche長頭巾做成的纏繞腰帶,還有利用回收鋁罐製成的配飾;這些巴黎街頭常見的元素與陽剛陰柔混雜的概念令習慣於所謂奢華高雅形式的時尚批評者深不以為然,在挑戰他們視覺極限的不安全感下紛紛中途退席抗議,並向外界預言這位年僅24歲年輕設計師慘淡未來。



面對業界無情的打擊,Jean Paul Gaultier不以為杵,堅持他認為正確的道路,隔年,也就是1977年,在知己Francis Menuge的支持鼓勵下,創立Jean Paul Gaultier品牌。然而接下來的革命之路走得並不順遂,處在巴黎時尚界毒舌派頻頻打壓與群眾的冷漠態度中,若非Francis Menuge的一路相伴,Jean Paul Gaultier早已半途放棄。直到80年代中期,整個時尚界終於接受Jean Paul Gaultier始終存在的事實,隨著服裝發表會的成功,算是正式肯定他的才華;最重要的莫過於大家開始省思他向來執著的觀念!當伸展台上身穿海軍式條紋運動衫的模特兒在花都掀起前所未有的流行風潮時,Jean Paul Gaultier的嘴角上揚,評論家臉上的僵硬線條柔和了,群眾更是從傳統日常生活中發現時尚帶來的尊嚴與幽默感;如今已成Gaultier圖騰之一、時常出現其品牌形象海報上、並且成為其男性香水瓶身圖案的條紋運動衫,並非Jean Paul Gaultier平地一聲雷從無到有的曠世發明,而是法國西北布列塔尼大西洋沿岸居民的傳統服裝之一,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水兵制服裡見到它的蹤影,它更是法國南部度假勝地Saint Topez的街頭打扮,成人、兒童、不分男女,總是人人一件簡單舒服的就這麼往身上一套!60年代,Brigitte Bardot(註:碧姬芭杜)身穿白底藍條紋船形領運動衫下搭紅色七分窄筒褲與芭蕾舞鞋的嬌美形象迷倒了法國人,也風靡了海洋另一邊的美國人,不黯法語發音的他們索性親密地喚她B.B.;因為Jean Paul Gaultier,那個60年代無憂無慮的休閒記憶回來了,他從童年生活中挖掘出的寶藏再經過他巧手的分解、拼湊,再重組,讓這個法國大眾再熟悉不過的運動衫搭配各種形式的服裝一躍而上時尚舞台,可以高貴、可以詼諧、可以休閒、可以正式,時尚原本就是很個人的,金科玉律的教條無需存在,Jean Paul Gaultier以他的幽默為法國時尚界好好的上了一課!



至今,這款條紋衫的概念依舊盪漾在Jean Paul Gaultier的創作中,2010年春夏的作品裡處處可見彷彿反芻似的將這個概念與他過往的撕裂、捆綁、標榜極致女體的胸衣、牛仔服進行混搭。被硬要探究出個原因來的時尚記者追問不休時,這位恐怖小孩只是輕描淡寫的表示,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他從小到現在一直都喜歡穿這種條紋運動衫!
資料來源

《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限量周邊商品!第二彈!

駿騰創意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總監 Mindy Chang

在介紹昂德古浪所設計之《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限量周邊商品第二彈前,要借此文章特別感謝 策展單位:駿騰創意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總監 Mindy Chang不吝給予昂德古浪機會參與這樣大型的展覽,甚至百忙中從旁大力協助,讓我們能夠以小型創意設計工作室的型態進入北美館的商品販售區。
另外也要感謝 此次周邊商品開發之特雷歐實業有限公司 執行長 張威翰,讓昂德古浪的創意能夠實際商品化,讓藝術走入生活!
  


13" 15" 17" NB SKIN
高硬度PP材質,完全保護機器。
符合歐盟標準,完全不殘膠。
可重覆黏貼。


iphone保護殼
防手滑設計,保護iPhone。
內裡防震橡膠膜,防止機背磨損。



海灘巾
100%台灣製造
尺寸:L140*W70cm


拉鍊筆袋
超大容量硬式設計,可保護各種筆類的安全。
L型開法可站立,方便收納。
雙面圖案設計,展現時尚風格。


隨行杯 (370cc)
AS材質。
適用溫度+90 -5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 限量周邊大集合!第一彈

由於昂德古浪創意工作室所設計之《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周邊商品,品項為三十餘件,礙於單一篇幅有限,難以介紹齊全,此篇僅介紹部分商品,其餘商品將於日後逐一介紹。


無框畫鐘
三聯式高密度面板,立體包邊
2.5mm以上厚度實木材質
單幅尺寸為30*30cm

以北歐設計家飾為主體氛圍,利用最純淨之白作為基底,將高提耶所設計之女舞衣《喘不過氣》及《拉羅歇爾不只有少女》兩件作品,以畫面分隔的方式呈現。


女長版T恤
單一尺寸,顯瘦腰身剪裁
黑白兩款

以高提耶服裝手稿為主視覺,並強調T恤所要展現的女性腰身與身形,將視覺焦點集中在側邊。

男版T恤
黑白兩款
L、XL兩種尺寸
潮流T恤剪裁

採用高磅數精梳棉材質,並符合國人體型的潮流剪裁設計。圖案運用上,以大膽與誇張的滿版方式於男T上呈現高提耶設計手稿,讓高提耶放蕩不羈的手稿圖樣以最適切的方式表現於T恤上。

鑽戒杯 (220cc)
全瓷材質,耐熱800度。
壓克力鑽,不可使用微波爐。

逗趣的包裝設計,將杯耳以鑽戒形式呈現,並於包裝時置入如鑽戒盒一般的開口紙盒,讓馬克杯不再是馬克杯,而是尊貴與地位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