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B區
2010.06.05 – 08.15
每週二至週日9:30-17:30、週六延長開放至20:30
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 James GIROUDON
主辦單位:台北市立美術館
特別感謝:法國在台協會贊助:飛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形、音、異 Mobility、Sound and Form》:「一場表演、一個展覽」
《形、音、異 Mobility、Sound and Form》,為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GRAME)首次在台灣進行大規模展出。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依據北美館館場的空間結構、建築本體與環境對於聲音的接納性,規畫展出由GRAME所製作,或邀請共13件聲音錄像作品,是來自不同背景的當代藝術家與程式設計師、工程師、技術開發人員等合作完成的跨界藝術新典範,融合舞蹈、音樂、聲音、視覺、空間裝置等多向度的藝術形式,藉由實體呈現的視覺造形作品,更深一層次地探索音樂隱形於空間中的流動軌跡。希望觀眾置身在展覽場域時,將不僅是「觀看」影像裡的律動、姿勢、色彩變化,同時需要「聆聽」每一件聲音裝置的編曲或配樂,在加入電子數位科技而激盪出充滿變化的視聽感受。
GRAME,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於1982年由詹姆斯‧吉魯東與皮耶-亞蘭‧傑夫荷努(Pierre-Alain Jaffrennou)共同創立,鼓勵、促進創意作品的製作與發行,貢獻於音樂發展與跨學科領域的研究,進而搭起創作者和觀眾群之間的橋梁。GRAME擁有研發實驗室、作曲工作坊、以及由作曲家和演奏家所組成的團隊,每年提供藝術家駐村機會,在全球推出如音樂劇、多媒體製作、公共活動與聲音裝置等作品。
以物理性本質而言,音樂的聲音呈現受「空間」配置所產生的投射、震動而有所變化,但數位科技的研發如喇叭設備、音軌模擬、速度調適、程式編寫等,將可打破固有的收聽模式及時空限制。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視覺元素與聲響間的混合創作,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將科技手法視為創作的工具,或是達到作品展示的策略之一,讓各種藝術形式在同一時間與空間場域內同時存在,產生種種跨界混合的可能性。GRAME所合作邀請的藝術家背景皆各具多重專業的創作專才,在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內容上都各有表述。如身兼作曲家與電影導演的提耶德‧德‧梅(Thierry de Mey),是當代融合舞蹈、音樂、影像為一體的知名創作者,善於以音樂完整地表達舞蹈的內涵。玻璃裝置創作的丹尼‧凡桑(Denys Vinzant),本身具合聲、對位、音樂史的學術背景,同時亦研究教授電子原聲音樂,他的作品經常從古典詩歌汲取靈感,再透過電腦計算創作聲音的發響。策展人吉魯東本人在音樂的創作範疇橫括電子音樂、音樂劇、獨奏、重奏樂篇以及唱片發行等,同時極力促進音樂藝術節與展覽館的合作。。
《形、音、異》展出焦點之一,為展現物體、事件的運動與速度間的變化效果。如作品《移動音樂》,採取似音樂會概念,運用大量的音樂參數、隨機運算的程式編排,在觀眾周圍裝置八聲道喇叭來傳播電子原聲,急速而不定的播放,突顯聲音在數位技術的控制下,時間與空間的連結效果。作品《時間長痕在此》,聲音的編排結構是要營造出流轉竄動四方、無法辨識來源的聲響效果,而同時移動式的投影機投射出慢速而後殘留、淡化,最終消失的影像。
另一關注焦點在於運動中的身體,呈現的是以舞蹈姿勢做為其藝術意圖的中心。作品《自由之家》內舞者被要求以倒置九十度的姿勢,在懸崖峭壁上進行動作與拍攝;《房間》也是選擇非常極端的場所,讓舞者於固定的空間內韻律動作;這兩部片的後製經過剪接、切割、重組,而產生不同重疊組合的變化,讓影像跨越了空間場景的限制。
提耶德‧德‧梅與比利時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姬爾美(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合作的作品,除了視覺上舞蹈與影像的效果,聽覺上音樂的搭配與意涵更是突顯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如《俯拍》,姬爾美在美國極簡音樂家史提夫‧萊希(Steve Reich)的作品襯托下獨舞,舞蹈與音樂不協調的組合,舞者在一片白沙上,持續不斷的腳步拖移留下痕跡,最後「畫」出如薔薇花狀的曼陀羅圖騰,影像的拍攝採由上往下俯拍這完整的過程,現場裝置則是重現一片白沙的場景,由上往下投射舞者當初的運動。而《對立說法》的十部短片是提耶德‧德‧梅邀起請十位音樂家各自為影片作曲,再配上姬爾美的編舞。《海前奏》則將舞蹈場景移到艱困的環境─鹹海,重新詮釋德布希「牧神午後前奏曲」中幻想的夢境。
在互動裝置作品的部份,《無聲音樂》用很簡單的喇叭和電線,互相連結高頻率蜂鳴器,藝術家利用高挑的牆面以及美術館透光的落地窗,循著光源的方向擺置,蔓延狀似開著花朵的樹枝;它所播送出的音響結合河流溪谷的自然聲,與電子合成的低鳴混音,時而靜止、時而慢速流動,整個空間因為作品視覺與聽覺的介入,形成一個宛如有機體的構造物。
《此時此地》是一組大型聲音模組裝置,由43塊尺寸不一的聲學玻璃板以及兩顆玻璃水晶球,貼連蜂鳴器及電線,當玻璃振動所發出的清脆聲響,透過喇叭放大音量,直接連接與電腦計算的流水聲音背景,在不同空間中形成獨具一格的變化。藝術家在玻璃板上用金色墨水手繪出精緻的阿拉伯裝飾圖樣以及螺旋交織的古代樂譜、音符記號,當大小、高低的玻璃板在空間中此起彼落地發出聲響,彷彿書寫於板面上樂譜旋律,無形地再度被演奏呈現。
《聲音盒子》,如作品名稱所示,工作團隊搭建出一個長、寬、高各3公尺的立方盒子,將之放至於一個完全黑暗寂靜的房間內,四周設置麥克風和喇叭收音系統,參觀者在房間內所製造出聲響如拍手、呼喊或是竊竊私語等,和空間內的視聽設備發出共振和循環,同步影響盒子發光體表面的顏色轉換與速度變化。
《姿勢—有關誕生的三種變異》,是一件三D影像顯現與觀眾行為互為依存的裝置作品,影像的基礎是藝術家用抽象的彩色圖樣表現出古希臘酒神的恍惚精神、太陽神阿波羅的華麗夢境,觀眾視覺上的感官感受端看每個個體於展場空間的移動與姿勢。同時鼓勵觀眾戴上紅外線感應的指環,在展場中央隨著自我心境做出如指揮家的手臂揮動,屏幕裡的色彩、圖騰將隨著觀眾的想像力不斷演進與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事多留言,多留言沒事。